如何科学地理解“新质生产力”?
如何科学地理解“新质生产力”?
一般而言,人们倾向于把“新质生产力”定义为“三新”——新制造、新服务和新业态。
新制造。新制造涉及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医药、新制造装备和新信息技术5个领域。在这些领域,人们还能进一步定义新质生产力。例如,有学者认为,称得上新质生产力的并不是那些普通的科技进步,也不是边际上的改进,而是有颠覆性的科技创新。再者,所谓颠覆性科技创新,至少要满足以下5个标准中的1个——新的科学发现、新的制造技术、新的生产工具、新的生产要素、新的产品和用途。在中国的产业背景中,新制造就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技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高端装备、新能源汽车、绿色环保,以及航空航天、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也包括类脑智能、量子信息、基因技术、未来网络、深海空天开发、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的发展。
新服务。传统上,服务业具有广泛的含义,但新服务被视作为新制造提供的服务,并且这个服务的重点镶嵌在全球产业链、供应链中,尤其是对全球产业链具有重大控制性影响的生产性服务业。应当指出的是,服务业的参照对象也来自发达经济体。在服务业领域,当前世界经济版图呈现3个特征:在各种高端装备里面,服务业的价值往往占装备或是终端50%—60%的附加值。全球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越来越大。例如,30年以前,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量的5%左右,现在已经达到了30%,货物贸易比重在收缩,服务贸易在扩张。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,其国内生产总值(GDP)总量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大。比较而言,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17%—18%,跟欧盟(40%)、美国(50%)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。
新业态。新业态的核心是产业变革,是产业组织的深刻调整。新业态有2个关键推动力——全球化和信息化。
总结:以上内容是小编总结整理的关于如何科学地理解“新质生产力”?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